认知--行为督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3783 更新时间:2016/1/7 17:21:52 热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企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象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如果更改或修正其扭曲的认知,则可改善他的心理与行为。所以,心理治疗的重心在于,更改或修正扭曲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bek)所说:“适应不良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矫正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常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督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对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i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ichenba帅)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但认知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凋,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己、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与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